小麦播种和苗期管理的核心是打好播种基础、培育越冬壮苗,需分阶段聚焦“精准播种”和“苗期调控”两大关键环节,确保苗齐、苗匀、苗壮。
一、小麦精准播种(播前-播种期)
1、播前准备
种子处理:选择适配本地种植的品种(如富麦666、迁麦3号等);播前使用药剂拌种,预防纹枯病、根腐病及地下害虫(如蛴螬、蝼蛄)。
土壤整理:对秸秆还田地块,要针对秸秆粉碎不细、抛撒不匀、小麦出苗率不高等问题,大力推行深耕整地,做到前茬作物秸秆切碎、撒匀、埋深、压实。深耕每隔2-3年实施一次,其他年份可采用旋耕或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播种技术。
2、播种关键参数
坚持适期、适量、适墒、适机、适深的“五适”播种原则,综合运用小麦宽幅精播、规范化播种、播后镇压等技术。
适期播种:适播期应满足冬前0℃以上积温570-650℃,即日平均气温16-18℃时播种为宜。如晚于适宜播种期播种,要注意适当加大播量,做到播量与播期相匹配。
适量播种:在适期播种条件下,分蘖成穗率低的品种,每亩适宜基本苗为水浇地15万-18万、旱地19万-25万;分蘖成穗率高的,水浇地每亩13万-16万、旱地16万-21万。晚于适播期的,每晚播2天,每亩增加基本苗1万-2万。
适墒播种:小麦播种最适宜墒情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5%左右。各地要密切关注墒情变化,播种前墒情不足的田块,要提前浇水造墒;墒情饱和地块要及时开沟散墒。
适深机播。稻茬采用小麦宽幅精播技术,苗带宽度7-10厘米,播深3-5厘米,播种机行进速度以每小时5公里为宜。旱地可推广采用智能耙播一体机15厘米或12.5厘米等行距机播方式,播深4厘米左右。选用带镇压装置的小麦播种机械,在小麦播种时随种随压。对于秸秆还田地块,建议在小麦播种后采用专门的镇压器镇压1-2遍,促进根系下扎,增强小麦抗旱能力。
二、小麦苗期管理(出苗-越冬前)
苗期管理需围绕“促根增蘖、控旺防弱、安全越冬”展开,核心是根据苗情分类施策。
1、苗情监测与分类管理
壮苗:叶色浓绿、单株有2-3个分蘖、根系发达,无需额外施肥,仅需中耕松土1-2次(深度3-5厘米),破除土壤板结、促进根系呼吸。
弱苗:叶色发黄、分蘖不足1个、根系细弱,需及时补肥。每亩追施尿素5-8公斤,或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(200克/亩)+氨基酸叶面肥,快速促进苗情转化;若因积水导致弱苗,需先清沟排水。
旺苗:叶片细长、田间郁闭、分蘖过多(单株>4个),需控旺处理。可每亩喷施5%烯效唑可湿性粉剂50-75克,或通过深中耕(切断部分表层根系)抑制生长,防止越冬冻害。
2、病虫草害防控
杂草防除:最佳时期为麦苗3-5叶期、杂草2-3叶期(多为11月中下旬)。禾本科杂草(看麦娘、雀麦)用炔草酯、甲基二磺隆防治;阔叶杂草(猪殃殃、播娘蒿)用氯氟吡氧乙酸、苯磺隆防治,避免在低于5℃或大风天气施药,防止药害。
病虫害防治:蚜虫、麦蜘蛛达防治指标(百株蚜虫50头、百株麦蜘蛛200头)时,喷施吡虫啉或阿维菌素;纹枯病发病初期(病株率10%),用井冈霉素或烯唑醇喷雾,重点喷洒麦苗基部。
3、水分与越冬防护
水分调控:苗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保持在60%-70%,干旱时小水灌溉(忌大水漫灌),雨后及时清沟理墒,防止田间积水导致烂根。
越冬准备:12月下旬(日平均气温2-3℃)浇灌越冬水,确保水分渗透至15-20厘米土层,既能防冻又能储水;弱苗或晚播地块,可覆盖秸秆或碎土,提高地表温度、减少水分蒸发。
三、常见问题应对
缺苗断垄:播种后5-7天查苗,缺苗处用同品种种子浸种催芽后补种,或在3叶期移栽周边密苗,补后浇水保墒。
除草剂药害:若叶片出现发黄、卷曲,及时喷施芸苔素内酯+叶面肥,缓解药害、促进恢复。